秋分时节,文化传承正当时。9月24日下午,凤凰数智传媒产业学院内气氛热烈,非遗专家、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陕西省民协副主席王智受邀为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年级学生带来“触摸非遗”主题讲座。这场融合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对话,以二十四节气文化为脉络,结合皮影、传统农耕器具等非遗载体,为学子毕业设计注入文化新魂,开辟非遗传播创新路径。
非遗与媒体的二十年共生
“22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非遗’这个词时,它甚至未被收录进典籍;如今,它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王智以自身经历为引,梳理了非遗从学术概念到社会文化现象的演变历程。他指出,媒体始终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推动力——从早期纪录片对传统技艺的抢救性记录,到短视频平台引发的“非遗热”,媒体形态的变迁深刻影响着非遗的传播方式。
“网新、播音专业与非遗的结合,是时代赋予的使命。”王智以“抖音非遗创作者计划”为例,展示如何用30秒短视频呈现皮影操控技巧、以直播还原古法造纸全流程,让“活态传承”真正“活”起来。这一观点引发学生共鸣,网新专业同学坦言:“原来非遗传播可以如此‘年轻化’,为我的毕设打开了全新思路。”
解锁非遗文化的“时空密码”
讲座以“秋分”为切入点,解读人类非遗“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王智指着PPT中“秋分平分昼夜、寒暑”的文字,结合埃及阿布辛贝神庙、美洲金字塔等全球建筑与秋分的天文呼应现象,阐述非遗的“世界性”:“这些跨越文明的时空对话,为毕设提供了‘全球视野+在地文化’的创作逻辑。” 
现场展示的农耕丰收主题非遗画作中,村民晒谷、酿酒的场景栩栩如生。“这是陕西艺人依据秋社习俗创作的作品,”王智建议,“网新专业可挖掘‘节气习俗+手艺人故事’的叙事线;播音专业能将‘秋分祭月’礼仪改编成音频剧,让古老习俗‘声’入人心。”
皮影、器具里的毕设灵感库
讲座高潮,王智老师带来了传统皮影人偶与农耕器具,邀请学生上台互动。当学生举起绘有精美纹样的武将皮影时,光影在墙面投射出灵动的剪影。他详解道:“皮影的‘影’与‘形’、‘声’与‘戏’,是网新专业做短视频、互动H5的绝佳素材;播音专业可策划‘皮影戏声腔模仿’栏目,用声音演绎不同角色的性格张力。”
他手中的竹编器具和微型农耕木犁同样充满巧思。“这些器具的编织技法、造型美学,能转化为毕设中的‘非遗工艺科普系列’。网新学生可拍摄‘一帧一匠’微纪录片,播音学生能做‘老匠人口述史’音频专栏,让非遗技艺从‘展品’变成‘活内容’。”
从文化挖掘到传播落地
针对毕设创作的实操难点,王智老师梳理了“非遗毕设创作三步法”:
第一步“找根”:深入非遗名录体系,比如陕西的“惊蛰缯鼓”“秋社祭祀”,都是尚未被充分挖掘的选题;
第二步“创新”:借鉴“十二生肖跨国对比”的思路(如越南“猫年”与中国“兔年”的文化差异),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品;
第三步“落地”:非遗申报片要“朴实真实”,毕设创作也应如此——网新的传播作品要还原手艺人的创作日常,播音的音频要保留方言与原声的温度。
非遗走向世界的西安实践
“我带着非遗与40多国朋友交流,发现文化差异恰是传播突破口。”王智分享的跨文化案例同样精彩。他以“中法联合社火展演”为例,讲述如何通过对比法国狂欢节与中国社火的异同,让外国观众理解“驱邪纳福”的文化内核;又以“长安剪纸工作坊”在哈萨克斯坦的落地,展现非遗作为跨文化媒介的魅力。结合西安翻译学院的国际化定位,王智鼓励学生构建“非遗+外语+数字技术”的传播矩阵,让中国非遗在世界舞台讲好故事。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围绕王智老师久久不散。网新专业的同学表示:“原本想做美食类毕设,现在打算聚焦‘陕西秋社习俗’,用VR技术还原古法酿酒的场景。”播音专业的同学则计划:“做一档‘非遗声景地图’播客,把皮影戏、竹编的声音故事收录其中。”
窗外秋阳正好,教室里非遗器物泛着温润的光。这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不仅是一次毕设指导,更是一场非遗文化的“播种”行动,在年轻心灵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当非遗遇见新媒体,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