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之际,由凤凰数智传媒产业学院青年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的“以笔为媒,书写国家情怀”国庆征文活动圆满落幕。本次活动自9月23日启动以来,得到了全院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截至10月1日,共收到投稿作品百余篇,充分展现了我院青年学子心系家国、文采斐然的精神风貌。
在此,我们特别节选两篇优秀作品中的片段,与诸位共赏。让我们透过这些灵动的文字,一起感受青年眼中的国与家。
中秋的明月与国庆的红旗,从来不是孤立的符号。当清辉遍洒九州时,家的温馨便与国的壮阔同频共振;当五星闪耀长空时,个体的眷恋便与民族的担当交融共生。中秋寄寓“家之团圆”,国庆承载“国之昌盛”,二者交织的背后,是中国人血脉里绵延千年的家国情怀——它既是“举头望明月”的温情牵挂,亦是“敢为天下先”的壮志豪情,更是个人与家庭、国家同向而行的精神密码。
家国情怀,是“家为基、国为魂”的价值根系。从《礼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千年古训,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抱负,中国人始终坚信“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秋的团圆饭桌上,一碗家乡味里藏着家族的传承;国庆的庆典现场,一面五星红旗里凝着民族的脊梁。古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对家人的思念融入对人间圆满的期许;今有边疆战士“一家不圆万家圆”,以对小家的舍,换得大国的安。倘若抽离了“家”的温情,家国情怀便成了空洞的口号;若脱离了“国”的庇护,家的团圆也终将沦为易碎的幻梦。正是这种“以家为基、以国为魂”的共生关系,让家国情怀跨越千年,成为中国人最深沉的精神底色。
家国情怀,是“守初心、担使命”的精神火炬。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归国效力,到黄旭华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一代代中国人用行动诠释,家国情怀从不是“坐而论道”的感慨,而是“起而行之”的担当。中秋的明月照过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茅屋,也照过当代扶贫干部踏遍山乡的脚步;国庆的红旗映过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身影,也映过新时代科研工作者攻坚“卡脖子”技术的实验室。正是这份“守初心、担使命”的担当,让家国情怀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时代浪潮中愈发炽热,成为推动民族前行的不竭动力。
家国情怀,是“继传统、向未来”的文明接力。中秋的月饼里,藏着古人“敬月祭月”的文化基因;国庆的礼炮中,响着今人“强国复兴”的时代强音。这份情怀从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它既要传承“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文温度,也要书写“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篇章。当故宫的月亮与城市的霓虹交相辉映,当传统中秋晚会与科技光影秀碰撞融合,我们看见:家国情怀既能在“天涯共此时”的诗意中寻得共鸣,也能在“科技兴国”的征程中焕发新生。正如袁隆平院士在稻田里践行“禾下乘凉梦”,既圆了个人的理想,也护了万家的粮安;正如无数普通人在岗位上坚守,既守了小家的温馨,也筑了大国的根基。这种“继传统、向未来”的接力,让家国情怀既葆有文化的厚度,更兼具时代的锐度。
站在中秋与国庆交汇的节点,仰望明月、凝视红旗,我们愈发清晰:家国情怀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藏在每一个人对家人的牵挂里,融在每一次为祖国的奋斗中。它是外婆手中的桂花糕,是战士肩上的钢枪,是学子案头的书本,是工匠手中的扳手——千千万万个“小我”的坚守,汇聚成“大我”的荣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支撑起祖国的山河无恙。
月映山河,家国同辉。当中秋的明月照亮前行的路,当国庆的号角吹响奋进的鼓,愿我们以家为舟,以国为岸,让个人的理想追随着民族的梦想,让家庭的温暖映衬着祖国的繁荣。这,便是中秋与国庆相遇的深层意义,亦是家国情怀穿越时空、永续传承的真谛。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是一抹狼烟升起的大漠风沙,是边关将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血性,是一杯杯琼浆挥洒的盛世,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的底气,青山依旧,骨气未变,是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敢将热血沃中华”,从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到毛泽东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老”不变的是骨子里流淌的家国情怀。如今,中国正以高速发展之势,有敢叫日月换新篇的勇气去书写历史、创造历史。
国破山河,一寸山河一寸血,是南京城的惨绝人寰,血与泪交织的悲痛,是731实验无人生还。“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痛,“中华民族的儿女们,谁愿意想猪羊一样任人宰割!”爱国人士开始振臂呐喊,李大钊率先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挥动在中国的土地上,共产党带领人民解放,让这红旗飘扬在全中国。自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这红色的星星之火在一个贫瘠的黄土地上迅速蔓延,形成燎原之势。这个地方是---延安。
我并不是一个陕北人,但是从小在历史课本上可以了解到陕北是一个重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而我对它的影响停留在贫瘠的黄土地,支离破碎的沟壑、窑洞和漫天黄沙,为了能亲眼看一眼延安,我在今年去了一趟我在脑海里不停构建的“延安”,在火车上,我望着窗外,从平缓的平原过渡到了起伏的沟壑,但是这些沟壑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全是黄沙飞扬。相反,植被很多,在黄土峁上是全覆盖的绿色,黄土峁的低洼处是一连片的光伏板,甚至远处的穹状的黄土丘陵上全部都是,小河清清地沿着曲折的河道流动,这个“延安”和我想的不一样。
五一期间去的延安,第二天一早便约了朋友去爬凤凰山。出发前,她忽然说:"到山上摘点槐花吧,回去给你们做槐花炒鸡蛋,是咱这儿的老味道。”我问槐花在哪,她笑着用手比划:"满山都是,白色的,挂在枝头上呢。”果然,刚到山脚下,就见一嘟噜一嘟噜的槐花垂在枝叶间。风一吹,簇簇白花轻轻晃荡,像串在枝头的小风铃,细碎的香气裹着山风飘过来。上山时,碰到不少提着布袋子的当地人,他们踩着石阶步子轻快,一伸手就能够到高处的花枝,摘槐花的动作熟练得很。我们几个外乡人站在旁边,学着他们的样子踮脚、伸手,反倒显得有些笨拙。爬到山顶时,往远处望,宝塔山就立在那儿——和老照片里不一样,曾经裸露的黄土地,如今全被绿色盖得严严实实。宝塔嵌在葱郁的树林里,灰砖的颜色沉厚,在阳光下更显庄严。我忽然想起朋友说的,这些年延安人种树、护林,硬生生把黄土坡捂出了绿。
接着,我们马不停蹄的去了延安革命纪念馆,门口鲜花拥簇,馆后青山怀抱,在馆内,我们看到了革命道路的艰辛与磨难,看到了延安人民淳朴的爱国情怀,简陋的窑洞前,战士们和延安人民一起纺线,开垦荒田,那些补丁摞补丁的军装、缺了口的粗瓷碗、枪械大炮和腰鼓铜镲,让我难以忘记,但是最让我挪不开眼的,是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上、一座座雕塑上印刻着的延安人民淳朴的笑容。
返回的途中我突然看到广场上当地大妈们跳秧歌的身影,这道独特的"风景线”,让我不禁想起初中学的一篇课文《安塞腰鼓》,黄土地上尘土飞扬,汉子们打着赤膊,腰间系着红绸,鼓槌一落,震天的腰鼓声裹着黄沙滚过来。他们跳得肆意,红绸在土黄色的背景里翻飞,脸上的汗珠混着泥土,却笑得比谁都敞亮,那是在贫瘠土地上,守住收成的踏实与豪迈。而现在黄沙变沃土、年年都是丰收年、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大妈们穿着花衣裳,手里挥着彩扇;大爷们敲着锣、打着鼓,跟着队伍走。不用再踩在黄土里,脚下是平整的石板路,周围是绿树和路灯,这跳的可不是流行的广场舞,而是从黄土地里孕育出来的"延安特色”。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如今的延安早已不是我脑海里构建的"延安”。曾经在课本里、想象中,延安是黄土地、旧窑洞、漫天风沙的模样,是刻在历史里的红色符号;而现在,延安是凤凰山巅盖满黄土的绿,是光伏板铺满丘陵的亮,是纪念馆里老照片与馆外新光景的隔空对话。
是当年延安人在窑洞里纺线垦荒的韧劲,是革命年代"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变成了如今让日子越过越甜的证明。这趟旅程记住的不只是一座城的新颜,更是我们国家一步步走向好光景的底气——这份底气,在延安的黄土里生了根,更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长了芽。
获奖名单
经学院组织专业评审,从主题契合度、思想深度、语言表达、情感真挚度等方面综合评定,这些佳作脱颖而出,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共10名。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彭雅洁:
《黄土变沃土-我对延安的新印象》
余丽慧:
《渡口与长河:一场青春的共生》
张怡:
《街巷里的家国书-青春与时代共震》
王佳斌:
《以青春之我 筑强国之基》
张媛:
《在时光的褶皱里触摸中国温度》
李静仪:
《爷爷的玉米饼和我的高铁票》
肖欢: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王梦超:
《强国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焦雨霏:
《我和我的国那些看得见的变化》
本次征文活动虽已结束,但青年对家国的热爱与思考永不落幕。感谢每一位参与者的真诚书写,愿我们继续以青春之笔,记录时代脉搏,共筑家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