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凤凰数智传媒产业学院2025级新生入学教育总结

发布者:凤凰数智传媒产业学院  时间:2025-09-29  浏览: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2025级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明晰专业方向与职业路径,凤凰数智传媒产业学院以“新生开学第一课”为启动契机,依据《2025级新生入学教育活动方案》,于9月7日-9月30日逐步开展“集中教育+分散教育”结合、“理论宣讲+实践体验”联动的入学教育系列活动,覆盖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四大专业,现将整体教育情况总结如下:

一、入学教育启动:“开学第一课”筑牢基础,锚定成长方向

(一)活动时间与核心安排

2025年9月7日,学院于西区五号楼5345T教室正式开展“新生开学第一课”,由凤凰数智传媒产业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樊磊、学工干事田宇彤走进新生班级,同步组织各新生班级召开主题班会,拉开整个入学教育系列活动的序幕。

(二)关键内容与实施举措

1.传递关怀与行业展望:樊磊结合数智传媒产业发展趋势,向新生介绍学院在“产教融合”“数智化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与成果,传递学院对新生的关怀与期许,引导新生初步认知数智传媒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激发专业探索热情;田宇彤干事则围绕“校园生活适应”展开分享,解答新生关于住宿、生活服务等日常关切问题,帮助新生快速消除陌生感,更快融入校园集体生活。

184E55

2. “安全护航+学业领航”双主题班会:各班级以班会为载体,聚焦两大核心主题——“安全护航”环节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讲解校园安全、反诈防骗、消防安全等关键内容,引导新生树立严谨的安全意识,筑牢安全防线;“学业领航”环节通过学长经验分享、辅导员制度解读,帮助新生明确大学学业的特点与要求,初步规划学习节奏,确保新学期起步稳健、方向清晰。班会全程采用互动交流形式,新生主动提问,围绕学业规划、校园生活等方面积极互动,现场氛围热烈,有效实现“快速适应、明确目标”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成效

新生对学院的办学理念、校园生活服务及安全规范有了全面认知,陌生感显著降低,班级凝聚力初步形成。多数新生反馈已清晰了解大学学业与高中的差异,能初步制定短期学习计划,对后续专业教育活动充满期待,为整个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多维宣讲筑根基,实践感知启思维

(一)教育时间与核心模块

9月10日以“专业认知-生活规划-实践体验”为核心,分三场活动开展,地点覆盖5346T教室及科技楼六楼展厅,由张梦琳、陈圣佳、何卓群等6位专业教师分工主讲,同步结合往届优秀毕业设计展开展沉浸式教学,让新生近距离感受专业实践成果。

(二)关键内容与实施举措

1.专业认知深度解读:张梦琳老师从“师资、定位、课程、实践、就业”五大维度破题——介绍“双师型”师资团队的“理论+实践”指导优势,其中多位教师拥有行业一线工作经验,能为新生提供贴合实际的专业指导;结合影视、游戏、新媒体等应用场景,明确专业“培养复合型数字创意人才”的核心定位;拆解“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三层课程体系,详细说明各阶段课程的衔接逻辑与学习重点;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学科竞赛作品展示,强调“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让新生了解如何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梳理影视后期师、UI/UX设计师等热门岗位及行业薪资,为新生建立清晰的职业目标。

FAA89

2.生活规划实用指导:陈圣佳老师以“自主学习-兴趣拓展-社会实践”为核心,开展新生能力培养指导。她重点推荐“知网文献检索”技能,手把手教新生高效获取专业文献,为学术研究打下入门基础;鼓励新生在手绘、三维建模等方向找到“兴趣锚点”,建议通过加入兴趣小组、打造个人作品集,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积累职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同时建议新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与校企实习,在实践中积累“实战履历”,提前熟悉行业工作节奏,为未来职业衔接做好准备。

10DC65

3. 实践体验直观感知:何卓群、范欣欣、何坤三位老师带领新生参观往届毕设展,过程中逐一解读动画短片、虚拟现实、人机交互设计等作品。他们不仅深入讲解作品的创意理念、技术难点,还剖析其背后的行业价值,同时结合学长创作时的学习故事与经验教训展开分享。这种沉浸式讲解让新生直观感受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深度与广度,有效消除了对专业的陌生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

B1B0F

(三)教育成效

新生快速建立专业认同感,明确“实践出技能”的学习方向,专业学习的主动性显著提升。部分新生已主动咨询兴趣小组组建事宜,围绕三维建模、动画制作等方向形成初步兴趣小组雏形;对“项目驱动教学”表现出强烈参与意愿,不少新生主动向老师请教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方式,为后续专业学习与实践提前做好准备。

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技术驱动明定位,素养培育引未来

(一)教育时间与核心模块

9月10日-9月12日分三场专项活动开展,覆盖5461T、5345T教室,由周日明(教研室主任)、周骏、赵一菲(西安交大副教授)三位教师分层授课,聚焦“专业认知-学科前沿-成长规划”核心目标,层层递进引导新生了解专业、规划未来。

(二)关键内容与实施举措

1.专业特色与课程体系:周日明老师以“新起点、新媒介、新未来”为主题——解读技术驱动下新媒介的行业变革,结合短视频平台崛起、大数据在传媒领域的应用等案例,明确专业“聚焦新媒体技术与数字营销”的核心特色;介绍新媒体运营、社交媒体传播、大数据分析等前沿课程,详细说明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对接点;强调“书院制人文关怀+学分制个性化发展”的支撑体系,说明户外拍摄、证书认证、辅修专业等能力提升路径;通过互动问答与案例分析,让新生理解“技能与实践的结合逻辑”,并赠予“沉毅慷慨,不失书生本色;谦逊儒雅,尚具国士胸襟”十六字箴言,引导新生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

96A27

2.学科前沿与产业动态:9月10日晚,周骏老师为2025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生开展专业发展趋势专项讲座,以“技术革新驱动传媒业态重构”为切入点,结合某头部美妆品牌“店播+达人播双轨模式”的直播电商案例,拆解从选品、场景搭建到数据复盘的完整运营链路,又以某茶饮品牌“企业微信+社群+小程序”的私域体系为例,讲解私域流量运营的核心优势与关键能力,同时解读行业人才需求已从“单一内容创作”转向“懂技术、会营销、善分析”的复合型人才,还提及AIGC应用下的技能新要求,并建议新生扎实专业知识、关注行业动态、储备核心技能;讲座采用“案例拆解+互动提问”形式,新生积极参与,不仅明晰了新媒体与数字营销的融合逻辑,也明确了自身技能培养方向。

C5682

3.成长规划系统指引:9月12日,赵一菲副教授针对2025级新生开展“专业学习入门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紧密结合数字化时代传媒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专业课程学习顺序、技能训练重点等方面,帮助新生梳理学习入门路径。她引导新生结合自身兴趣与职业目标,制定涵盖课程学习、实践参与、技能提升的个性化计划,同时强调“创新精神与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建议新生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主动关注行业动态、参与实践项目,以适配数字传媒领域的发展需求,为新生明确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方向与职业成长路径。

2708F7

(三)教育成效

现场氛围热烈,新生参与度高,在互动环节积极提出关于行业发展、课程学习的疑问。新生反馈“清晰了专业与行业的连接点”,对新媒体运营、大数据分析等课程产生浓厚兴趣,部分新生已开始关注行业动态账号,主动积累专业认知;还有新生结合自身兴趣,初步确定未来主攻方向,如短视频内容创作、新媒体数据分析等,并着手了解相关技能学习资源。

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行业变革定方向,能力构建谋长远

(一)教育时间与核心模块

9月10日-9月12日在5345T教室开展两场核心讲座,由杨坤龙、杨辉(副教授)、赵一菲三位教师主讲,围绕“行业认知-能力要求-四年规划”展开,突出“面向未来的主持人”培养目标。

(二)关键内容与实施举措

1.行业变革与专业新求:杨辉副教授开篇解析媒体行业三大趋势——制播分离成为主流、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渠道成核心、“融媒体”人才需求激增;对应提出专业三大能力转变:从“单一播报”到“个人化内容创作”,要求新生兼具表达能力与内容策划能力;从“技术依赖”到“技术应用创新”,学会灵活运用直播设备、剪辑软件等工具;从“专业技能”到“情商+协作软素质”,提升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5C335

2.核心竞争力与四年规划:杨辉老师从“专业功底、文字能力、新媒体技能、外语水平、内容思维”五个维度构建竞争力框架,详细说明每个维度的提升方法与重要性;制定分阶段规划:大一“打基础(普通话+练声)、探兴趣”,通过日常练声、基础课程学习夯实专业根基;大二大三“多实践(校园电台、短视频创作)、积竞赛经验”,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积累作品与荣誉;大四“强实习、定方向”,通过企业实习了解行业实际工作,确定职业发展方向;鼓励新生通过Vlog、小型创作积累实践经验,传递“积累胜过天赋”的成长理念。

3.专业教育基础铺垫:9月10日,杨坤龙老师率先为新生讲解学院师资情况、书院制管理模式及学分制细则,系统介绍学院教学管理体系与可利用资源,帮助新生快速熟悉校园学习环境,为后续专业认知深化与大学学习规划筑牢基础。9月12日,赵一菲副教授接续开展指导,聚焦“专业学习入门路径”,结合专业特性从课程学习顺序、技能训练方法等方面给出具体建议,并将各阶段学习目标与职业发展方向紧密衔接,让新生清晰把握“如何学”与“为何学”,明确学习方向与职业关联。

6C8EF

(三)教育成效

新生精准把握“融媒体主持人”的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部分新生已制定每日练声计划,坚持每天进行普通话练习与发声训练;对校园电台、短视频创作等实践活动报名积极,报名人数远超往年,不少新生还主动组建创作小组,计划合作完成短视频作品;明确“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学习思路,在后续课程学习中更注重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认知-实践-竞赛联动,创新思维启征程

(一)教育时间与核心模块

9月8日-9月12日分“专业启蒙-实践参观-竞赛指导-规划指引”四场活动,覆盖5346T教室、科技楼六楼展厅,由窦英杰(教研室主任)、安飞、赵菡菲等7位教师协同授课,突出“设计思维+实践能力+竞赛意识”培育。

(二)关键内容与实施举措

1.专业启蒙全面覆盖:9月8日窦英杰老师从六方面展开——解读学院“数智化”办学特色与产业优势,结合学院与知名设计企业的合作案例,说明产教融合对专业学习的助力;明确“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设计能力与数智技术应用能力的结合;结合行业趋势梳理品牌设计、文创设计等就业方向,分析各方向的市场需求与发展前景;介绍“学术+行业”双背景师资,说明教师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方面的优势;拆解“厚基础、强技能、重创新”课程体系与学分规则,让新生了解课程设置逻辑与毕业要求;展示专业实验室、校企实践基地,说明产教融合模式,为新生提供实践平台信息;解答奖学金、毕业标准等新生关切政策,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寄语收尾,鼓励新生珍惜学习时光。

F2846

2.实践体验直观感知:9月10日,赵菡菲、吴楠等四位老师带领新生参观毕设展,针对展陈的品牌设计、书籍插画等作品,从创意构思的来源、设计元素的搭配运用,到制作工艺的选择与实现等维度,细致拆解背后的创意逻辑。过程中,老师们还耐心解答新生提出的“创意与实用如何平衡”“个人设计风格怎样形成”等疑问。新生通过近距离观察作品、记录关键讲解内容、主动提问互动,不仅深化了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认知,也有效激发了自身的设计灵感。

3.竞赛指导明确路径:9月10日晚安飞老师梳理学科竞赛体系——明确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NCDA未来设计师大赛等核心赛事的重要性与参与价值;结合往届获奖作品案例,详细讲解参赛要求、评审标准与创作技巧,如作品主题把握、设计方案呈现等;分享优秀学长纪宇琛的竞赛经历,包括备赛过程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法、团队协作经验等,鼓励新生积极参与竞赛,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

E52D3

4.成长规划系统衔接:9月12日,赵一菲副教授开展“专业学习入门与职业规划”指导。她帮助新生搭建“竞赛-技能-就业”逻辑闭环,清晰梳理三者间的关联——以就业需求明确技能学习方向,借竞赛实践锤炼核心技能。同时,指导新生结合自身兴趣与职业目标,制定涵盖课程学习、技能训练、竞赛参与、实习实践的完整成长计划,让新生的大学学习更具方向性与系统性。

2708F7

(三)教育成效

新生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场景”有了清晰认知,专业学习的方向感与目标感显著增强。多位新生表示“通过毕设展明确了努力方向”,开始尝试进行简单的设计创作;主动咨询竞赛组队事宜,已有多支竞赛小组初步组建完成,着手了解竞赛主题与备赛流程;竞赛参与热情与创新意识初步显现,在后续的专业基础课程中,新生更注重设计思维的培养与创新想法的表达,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

六、整体教育成效与未来方向

本次入学教育以“开学第一课”为起点,构建“启动-分专业-整合”的完整体系,既通过“安全护航+学业领航”帮助新生完成基础适应,解决新生入学初期的生活与学业困惑,又依托四大专业的特色活动实现“专业认知+实践感知+成长规划”的深度覆盖,形成“基础保障-专业深化-未来导向”的教育逻辑,有效帮助新生实现从“高中生”到“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身份转变,为后续四年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入学教育成果:一是以“开学第一课”为基础,建立新生安全与学业跟踪机制,通过辅导员“一对一”指导落实动态管理,定期了解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二是推进“项目驱动”“竞赛牵引”的实践教学,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引入更多真实项目进课堂,将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竞争力;三是定期开展安全专题讲座与行业前沿分享,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校友进校园,为新生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与职业发展建议,确保新生在成长过程中“安全有保障、专业有方向、未来有目标”,为培育高素质数智传媒人才持续发力。


西安翻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